看过这则贴子,真的是有些如鲠在喉。因为我自己也有一个十六岁的孩子,这个孩子也刚刚回了一趟中国,尽管文笔可能不如写日记的女孩子,而这个孩子的很多观感却与她不谋而合。那么这篇文章不管其立意如何,当褒当贬,至少是有其真实性的,有实际情况作背景的。
孩子是纯洁无辜的,他们眼中会经常看到一些他们无法理解或是感到奇怪的现象,于是他们提出他们的问题或是他们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母亲,我尊重孩子自己的看法,并欢迎他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不正确的地方,我会试着与他辩论,有正确的地方,那就要予以肯定。于是,当孩子在饭店的包厢里,一忍再忍,忍无可忍地用英文告诉我,他再也不能忍受别人在他面前抽烟的时候,我不能告诉他,“对不起,你一定要忍,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街道上的司机疯狂地鸣着喇叭,催促行人的时候,我也不能告诉他,“你必须要无视他,这是他个人的粗鲁,不伤及我们的文化。”;又或者,一大群人在饭桌前高声嘈杂,我要责怪我的孩子,为什么你要露出如此不烦的表情?
孩子没有错,因为他们看见的并不是我们的文化,而是我们的落后,一直被我们的国人漠视着的遗忘着的不肯正视的落后。
回国三周,我带孩子去参观沈阳的清代昭陵、东陵和故宫,既有回顾我自己儿时的美好记忆,也有向儿子炫耀祖国文化遗产之意。令我寒心的是,昭陵里,游客寥寥无几,只有几个外地人,当一个外地人操着一口的方言和我的儿子搭讪,问他是哪里人时,我代答,“我们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东陵外,一池好荷花正傲然盛开,于是我们一车的同行人趋之若骛,拍照摄相忙个不亦乐乎,反对擦肩而过的古代建筑置之不理;故宫里,所有的说明文字都是中英日三种文字,一车又一车的浏览车,带来一团又一团的日本人和韩国人,反倒是本地人极为罕见……更有一天收获颇丰,我们参观了古三星堆遗址和傅抱石的画展,顺路又去茶市观赏了茶道,却不期然,在回来的路上,被一个悍妇大煞风景——这也是一位母亲,因为孩子记错了补课的时间,于是就在大街上对自己的孩子破口大骂——我要狠狠地克制住自己的每一根神经,才不至于走上前去同她理论。
我热爱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经典子集,诗词歌赋,我们的书画,我们的音乐,我们的亭台楼阁,宫殿园林……我自豪于我们的文化,五千年赫赫扬扬,我们也曾经灿烂辉煌,海纳百川,雍容大度……我也竭尽我的绵薄之力,去弘扬我们的文化,向我的那些洋土包子的同事们宣传我们的文化,书画、中医、太极……
可我不能无视我们的落后,更无法要求我们的孩子去无视我们的落后。那个孩子的文章写得很好,不知是不是她的父母,还很体贴地将它翻译成了中文,于是读得到我们的落后的也只有我们自己人。事实上,对“中国印象如此不堪”的,早有先人,鲁迅、柏杨、龙应台……还记得三毛也写过一篇文章针贬中国游客在海外的种种不争之陋习,是不是他们也是忘了自己的根本,抛弃了他们的文化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三缄其口,只哀不怒,似乎于事无补。半年来醉心于一部国产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的几句台词震撼人心,“中国人是死于听天由命和漫不经心……”“什么都不爱,就爱安逸,命都不要,就要安逸……”“有了错,认不认错不要紧,但要改……”
“虽然这只是一个外人对中国的看法,但你或许会对这个话题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这完全没问题。尝试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只能有益于你。”我很想恭喜这个孩子和她的父母,因为她真的很有见地,而且胸襟开阔,欢迎别人的不同观点……此女日后当成大器,说不定再成网络上的标题,“华裔女竞选参政议员……”,那时,舆论对她,将是只褒不贬……
唉,一声叹息!最大的梦想,是有一天中了千万大奖,于是衣锦还乡,到乡村里去办学堂,教三字经,千家诗……我们的文化,离不开教育,我们的落后,依赖于教育,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敢苟同……
转原文自www.6park.com
震惊 一位移民二代华裔女孩对中国的印象竟如此不堪 环球网
【一位在美国出生和成长的16岁华裔女孩,两年前回中国后写下的“中国日记”,原文是英语】
我的名字叫安玲史,虽然我看上去像中国人,可我并不是。我从没在中国居住过,我喝西方的牛奶和吃西方的食物,另外告诉你,在母亲的子宫,我的童年,几乎全是在美国度过的,而那不可逆转地影响了我的现在。
让我开始告诉你我对中国有着怎样的印象。
第一个巨大的、10英寸刀子般深的来自于中国的印象就是交通。在我们被母亲童年的最好朋友从机场热情洋溢地接到之后(那里有我们的亲戚),我们在贵阳酷热无比的气温下,(译者注:当时气温28度)挤在了他狭小无比的桑塔纳里。我曾经在德克萨斯州住过5年,我习惯了在90华氏度的气温下待在拥挤不堪的车里,但在德州,交通是在控制之下的。
贵阳的交通,很可惜,不是。
我们开车上路后,我的耳膜只跟一种声音碰撞了起来:汽车喇叭声。喇叭的鸣响,高音,低音,谁又知道F调在中国人的手上可以有那么多的变化呢?在美国,10天内你能听到喇叭声一次或两次,并且只是在你离死还差两秒或者某人在路上确实激怒了你的情况下。
每个人开车都跟疯了一样。中国的驾驶员是世界上技巧最精湛的,或者他们根本没什么技术可言。甩尾,不打灯,随意变道。当我们试图转进另一条道,我们没成功。在美国,3辆车之内总有一辆会让道给你。我猜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一辆车驶过,两辆,3辆,4辆,同时被阻挡在后面的车一直压迫着我们,我们不得不往前移动。这让我们陷入了非常恐怖的境况。
我对中国的公共教育并不太了解,尽管如此,在美国公共学校系统里接受了9年的教育后,我能告诉你很多关于它的事情。但我将告诉你一样特殊的事情,这部分关于毒品和酒精教育。
每个月,从我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时候,两到三个从DARE(毒品和酒精防范教育)计划来的负责人会到班级里告诉我们为什么毒品和酒精对我们的身体有害,并且我们应该一辈子远离它们。我们的老师也参与其中,他让我们做关于毒品的作业,研究为什么它们对我们有害。我猜在这种环境里成长已经把我变成了毒品和酒精的纳粹,因为我这辈子也不会触碰这些东西,更谈不上让它们污染我的身体。
被带到中国后,几乎我去的每一个地方,无论是在街上还是在晚宴的饭桌上,肯定会有人在抽烟,而且在晚餐的时候,酒精几乎到处都是。每一个地方!每个人都在抽烟,这个状况残酷地令我想起了在美国时看过的公益广告,在一个充满二手烟的房间里待上两个小时等于自己抽上一根烟。同时我十分讨厌每个人都在强迫我妈喝酒。
我觉得在中国过马路是一件艺术和巨大的挑战,因为在美国你可以蒙着眼睛过10次8次马路也没事。不幸的是在中国每个人都横冲马路,几乎没人用斑马线。我几乎无数次差点被极速移动的汽车撞到(包括单车)以至于我都数不过来次数,这真遗憾。
在美国我们是这样做的,当斑马线上的交通灯变绿,车停人走。当交通灯变红,人等车走。简单明了,对吗?对,也许这有点消耗时间,如果你冲刺到斑马线上灯变红了,可这总比被车撞死强吧。
还有一条行人必备的权利。当你在车里看到前方有人过马路,你应该立刻停车让行人经过。但是当你是行人,我还是建议你快走,这样不会刺激到司机。
一场小灾难发生在我们亲戚位于花溪的公寓里,我们最后不得不叫警察来调查。我只在美国遇到过警察(谢天谢地),那次是我的表哥玩电话的时候不小心打了911,把警察叫了来。几分钟内,警察来到房间并问我们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幸的是,在花溪他们用了20分钟才来到,之后他们是如此的不专业(按照美国的标准),开始抽烟和用手机聊天,换句话说,基本上什么都没干。
但我能理解为什么警察如此难快速出动。当我们在北京的路上,我看到一辆救护车响着警报器试图穿过车流。当救护车跟我们一样速度而行人走路超过我们的时候,我对那天需要帮助的人感到无比的惋惜。在美国,当紧急车辆例如救护车和警车通过,所有车流必须停下(或至少慢下来)。
在美国的餐馆里点菜的时候,你一般会以谢谢结束服务生的服务,然后他们会以微笑和一句“没问题”或者“你点的餐几分钟内就会准备好”作为回应。
在中国,我发现事情截然不同。我好几次被吓怕,因为点菜的人总是用粗鲁甚至侮辱的态度对待餐馆里的服务员。在美国,你尝试用最善意的方式说话,这样没人受伤。在中国,如果服务生往我们吃的菜里吐痰我不会惊讶。
同时,他们也并不快乐。在中国的头两顿饭,我很惊讶地问母亲为什么服务生看上去并不高兴,(在美国他们被训练成高兴的样子)母亲告诉我他们没有动力,因为他们没小费。
当我跟表哥和他的朋友吃饭的时候,每个人都对我老说“谢谢”感到非常惊讶。我想这就是在美国长大带来的习惯。但是每个人都喜欢得到感谢,所以我们也许应该在每天的生活中多用“谢谢”,这样的话每个人每天都会好过一点。
总体来说,对比美国和中国这件事本身就不太靠谱。
中国有比美国长数千年的历史,美国只是一个新生儿。中国的人口远比美国多,同时中国政府的法律和法规也很不同。
文化和人民也不一样。你不能把这些变数都囊括进来然后还能看出谁更好。
尽管如此,有一件事我们可以确定,那就是我们作为人类,虽然价值观不同,但我们都渴求一样东西:幸福。
虽然这只是一个外人对中国的看法,但你或许会对这个话题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这完全没问题。尝试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只能有益于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