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7, 2011

红楼絮语之黛玉——偶入凡尘的精灵

据说,精灵们已经彻底离开了人间,可我却宁愿相信,为了某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他们还会偶尔造访这个污浊喧嚣的尘世,做短暂的停留。

黛玉就是这样一个偶入人间的精灵,为了三生石畔的雨露之恩,为了她承诺下一定要还的情债,她,降落凡尘,却和其他误入凡间的精灵一样,步履匆匆。

黛玉短暂的一生,只为她唯一的知己。在那个不允许谈情说爱的时代里,礼教重重的社会,她不顾一切地爱了,虽说到头来镜花水月,可毕竟两情相悦。小时候读到宝玉诉心事那一段,常常扼腕叹息,黛玉为什么不等他说出那句关键的话就离开?不然是不是可以少担好多心事?事实上,真的就象她说的,“还有什么好说的,你要说的,我已经知道了……”黛玉一直小性儿,折磨宝玉更折磨她自己,其实她要的,就只是那一句互通心曲的承诺。你的心里有我,正如我的心里有你,这就足够了,别无他求。富贵贫贱,不盈于心,其他的男人,再高的身份地位,对她来说也只是个“臭男人”,她要的她在乎的,只是她的知己。留心一下,你会发现,宝黛互通心曲之后,黛玉不再小性儿。不久,蘅芜君就“兰言解疑癖”,二人成了金兰契了。甚至于后来宝琴来了,被贾母看中,几乎要定亲给宝玉时,也不见她有丝毫的失态。种种试探,旁敲侧击,哭的,笑的,恼的,病的,……都只是为了他那一句彻人肺腑的话,他终于说了,她愿足矣。


黛玉的一生短暂,可她活得真实质朴,高贵自尊。荣华富贵,在她面前实在不值一哂。对于她爱的人,她不需要他去读书做官求富贵,因为她看重的根本不是贾府未来继承人的虚幻面具。世俗面前,她洁身自好,绝不曲身俯就,不巴结不讨好,不矫饰不伪装。“心较比干多一窍”,初进贾府,小小年纪,已是处处小心的她,对于人情世故的把戏,学来也自是不难,可她却不屑一顾。元妃省亲一回,众人诚惶诚恐,忙于体察贵人心意,她却“安心大展奇才”,别人做应制诗,都表现出一种谦卑之态,她呢,草草做了一首五律交差,只不卑不亢地提了提“宫车过往频”“盛世无饥馁”,算是应了应制诗的景儿。每每看到此处,总令人忍俊不禁。

黛玉与宝玉两情相悦,青梅竹马,小时候同吃同住地长起来。可她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也不忘自尊自重。对于宝玉的调戏之语,她多次扬言要去告状。这样的女儿,才是真正的冰清玉洁!她爱着,爱得坦率直接,却没有不顾身份和自尊,在众人面前,她小心翼翼地将爱掩藏着,恪守女孩家的本份贞节。误说酒令的那一场,黛玉实在娇憨得可爱,也实在凶险得很。要知道,正如宝钗指出来的,兄弟姊妹,背着大人们偷看禁书的事儿,象宝钗这样的也干过,可问题是,黛玉是个孤女,她看的禁书又是哪个兄弟帮她偷来的呢?答案再明显不过了。所以,对于宝钗的善意提醒,黛玉才感激万分……


以黛玉的聪明,一定预想得到婚事的无望,所以,心事毕竟还是放不下的——莫怨东风当自嗟,你虽为我的知己,却奈我命薄何?一介孤女,无钱无势,性格孤傲,有的只是令男人自卑的才,花期短暂的貌,前景实在不乐观。王夫人的不赞成,第一天进贾府时就表明了;元妃的意思很明确,宝钗;外祖母虽疼她,却绝不会只为儿女私情而成全他们——老太太对儿女私情的看法,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一回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老太太更疼的还是她的宝贝孙子,想选宝琴是自有她的打算,由此也可见,至少在那个时候,老人家根本没有考虑黛玉或宝钗做未来的宝二奶奶。对于黛玉,当时不考虑,以后就更加不会考虑。于是,黛玉的命运注定了,她将在春天结束前凋谢,甚至等不到那冷风肃杀的秋天!否则,真等到树倒猢狲散,覆巢之下无完卵,身不由己,命系他人之时,清高纯洁如黛玉,将情何以堪!


一直不太喜欢高鹗的续,虽然,“焚稿断痴情”一回写得很精彩,可那一声声直叫“宝玉”实在不符合黛玉的性情。我于是情愿自己推想,每一个主人公最后的结局——试推一下黛玉的结局:贾府的声势地位每况逾下,将不得不联几门好姻亲来保住他们的地位,不能再象贾母原来想的那样,只要性情好,身家地位什么的并不重要。把家里的女儿嫁给王侯公卿,当是一个不得不的选择,探春如此,黛玉想来也不得不如此。因为她们早已名声在外了——金陵的大家闺秀,老太妃的宴席上,贾母还故意只让钗黛湘云和探春露面,不正是老人家为了贾府,为了她心爱的孙女儿们,“体贴”入微的打算吗?以黛玉的痴情,让她直接去嫁皇帝只怕也“意难平”,那就只有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了,这将是她最后的抗争,她完全做得到,她也一定做到了。宝玉同意迎娶宝钗之时,黛玉想必早已魂返太虚。身负贾府未来的命运,宝玉自是不能殉情,这一节在假凤泣虚凰一回里解释得合情合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竟无可奈何而为之!

黛玉号为潇湘妃子,是的,率真洒脱如她,应当只属于仙界高贵的精灵,为了那个爱的使命,才偶入凡尘。有如美丽的昙花,绽放出最灿烂的微笑,便匆匆离去,让那些世俗的登徒子们根本无从染指,也在那些真正欣赏它的人心里,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

惊鸿一瞥,爱念永恒!

No comments: